close

媽咪寶貝 1月號 NO.127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洪福財

所謂三歲定八十,幼兒的學前教育真的很重要嗎?坊間有各式各樣的才藝課程,導致許多爸爸媽媽猶豫是否要將小孩送到各大才藝班,但是你知道在孩子的成長發展中應該要重視的是什麼?孩子在學習才藝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是媽媽爸爸應該要注意的,本期教你聰明規劃才藝課。

 

幼兒才藝要不要?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家長在期待一個小生命到來的同時,也早在心理暗自期許孩子未來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於是媽媽爸爸總竭盡所能地栽培孩子,給予孩子一個「充實且豐富」的童年,不斷安排孩子從小接受各式各樣的才藝課程,期待他們日後能夠有所成就。然而所謂的才藝課指的是什麼?「充實且豐富」的童年只能藉由才藝課來達成嗎?我們也常聽到許多父母希望「培養」孩子多才多藝,激發孩子潛能,進而投注大量的金錢在才藝課中,最後孩子興趣缺缺,家長也常常懊惱不已。但是也有家長因為擔心孩子承受不了課程的壓力,或是不知道該如何為孩子「選擇」什麼才藝課程,到處詢問或是看看別人家的小孩正在學習什麼?到底時間、金錢有限的情況下,才藝課是否重要?讓我們來為你認真了解!

 

 

 

「才藝」一詞最早出現於列子.周穆王:「萬物滋殖,才藝多方」,指的是才華與技藝。此外,明末清初李漁撰寫《閒情偶寄》中,將琴琪書畫合稱「四藝」,泛指古琴、圍棋、書法、繪畫,被視為中國古代文人推崇與要養成的四門藝術。也是一般被賦予所謂的「才藝」。但是到底什麼是才藝呢?是琴棋書畫等才華技藝?還是現代的英文、數學等智能取向?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洪福財認為:「孩子的多元潛能都可以稱為才藝,所以,所謂學習才藝也可以視為讓孩子多元發揮的機會。」老師進一步說明,早期所謂的才藝會比較以認知方面為訴求,逐漸地有一些人開始認為所謂的才藝應該是「多元潛能」的發揮。而從智能的角度來看,我們以前認為要多才多藝,後來又將才藝限縮,認為必須學會鋼琴、數學、心算等才被視為才藝。

 

認識多元智能

才藝對孩子來說必須要有潛能發展的機會,那什麼是潛能?哈佛大學心理學者迦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mnltipli intelligence theory)認為,實施多元智能取向的幼兒教育,目的在增進幼兒健全人格發展,擴充幼兒生活經驗,協助幼兒獲得基本知識,激發幼兒潛能,發展出多元的智能。洪福財老師並舉例,像是學習音樂是一種潛能,觀察也是一種潛能,聽別人說話也是潛能,然後交朋友與社會互動也是一種潛能,只要讓孩子有興趣,符合孩子的身體發展跟心理需要,家長就應該認為這是一個好才藝。

我們都認為時下許多家長幫孩子安排的才藝課仍以功能性、培養智育方面的居多,諸如:英文、數學、心算、作文等等。但洪福財老師表示,都會區和鄉村區的家長讓孩子學習才藝的目標取向不盡相同,例如都會區的律動、舞蹈課程或是音樂、藝術課程其實非常搶手,但是鄉村區的英文、數學、心算等智能取向的占多數,才藝課程和城鄉發展有關係,不過要評斷哪一種才藝課程比較好,和孩子的需求、家長期望等因素都有關聯,難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洪福財老師說道,現在市面上出現許多包裝好的才藝課,這些課程都服膺著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望。事實上,家長在與孩子說話的過程中,孩子也在練習社會互動,反觀今天如果有一個「社會互動課」,家長可能會認為這個沒有價值。但無可否認的是,社會互動確實是孩子必須的「才藝」。這樣的結果讓我們思考:「才藝課」是否變成是家長期望中要孩子學習的課程;或是認為主流價值學的是什麼,那個才被視為才藝;還有另外一種,家長殷切盼望孩子學習他不會或是不足的方向;最後,家長會在孩子身上複製自己的經驗,複製自己的期望,以及複製自己以前流失的童年。

所以家長第一個要先破除迷思,那個迷思類似覺得孩子沒有去一流的學校,沒有受過外國人的教育,好像就沒有才藝,例如,我的孩子不會彈鋼琴,是不是就進不了主流社會?事實上家長要仔細想想自己對才藝的「期望」與「期待」是什麼。對於才藝會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所謂不切實際的期望,像是有些孩子的英文不好,但是他的中文卻說得一級棒,字正腔圓、咬字清晰,但是家長可能沒有從孩子的身上去正視他的優點,孩子也許沒有比別人家聰明,但父母有沒有想過他比別人更快樂。

建議家長請試著想想孩子目前有什麼?一旦只想到孩子缺什麼,那個「缺」常常會刺激家長趕快督促孩子去學習,若是學習的步伐又比別人家小孩慢,便容易造成一輩子都在無止盡的追逐與比較。另外就是父母以前沒有學過某項才藝,有了孩子後,殷切希望孩子去學習,藉此補足自己童年的失去的夢想,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此舉是否會造成孩子無形中的壓力呢。

 

 

洪福財老師表示,幼兒學習才藝的目的在於開發孩子潛能發展的機會,家長可以透過觀察孩子或是與老師聊聊孩子的潛能可能在哪裡。坊間有一些才藝課程會開放試聽,家長與孩子可以一起體驗,建議父母在課後以平心靜氣的心態問問孩子喜不喜歡剛剛上過的課程,若孩子不喜歡,也請聽聽孩子的理由是什麼,父母若是抱持著浪費錢的想法,一定要孩子繼續上課,不等課程完成一階段後立即停止,以後將會浪費掉更多的金錢,同時也浪費孩子的生命,浪費孩子的學習動機。

讓孩子認為這項學習「有興趣」,「適合孩子的能力」,然後「孩子願意嘗試」,當有這三大特質,就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才藝課。洪福財老師提醒:「才藝課不是精於某種才藝才叫才藝,而是從才藝課的角度去刺激那個成長的機會。」    例如你知道不同年齡的孩子彈鋼琴會有什麼不一樣?洪福財老師解釋透過身體小肌肉發展的不一樣,有些孩子指頭的動作靈活,藉由彈鋼琴訓練指頭動作,發現當孩子指頭訓練之後,他以後縫製東西的技巧也會比較好,這就是「學習遷移」的過程,將這個學習的結果遷移到另一個領域去,或是將這個經驗遷移到另一個領域裡。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某些特別差,要送孩子到才藝班做補強的機會,但是從幼兒的學習角度來看這會造成兩極化的結果,洪福財老師說明,其一原因是因為家裡沒有多餘的學習機會,孩子也從來沒有被發現某項潛能,送孩子到才藝班反而會發展那項潛能。另一種將是孩子沒有某才藝的興趣,送孩子到才藝班對孩子而言變成一種苦差事,關閉孩子的學習動機喔。

 

 

老師指出孩子的「心理穩不穩定」,「健不健全」以及孩子「準備好了沒有」,這三項都是影響孩子能不能學才藝的重點。父母希望孩子學才藝之前也要先想想以下三點:

1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優勢。

2我的孩子不是要去跟人家競爭的。

3如果我的孩子去學才藝,我也不要在孩子身上加諸很高遠的成就目標。尤其,不要抱持著短期內要有什麼樣能力的快速進展。

家長若是掌握上述這些觀念,放手讓孩子學習才藝也就比較不會出現問題,反之,家長常常會發現親子間出現一些衝突的來源,像是家長認為為孩子花上大把金錢,卻沒有深入了解孩子學習才藝的狀況,有無興趣,喜歡與否,若是只看到學習結果則容易造成親子間的衝突。而如果家長已經準備將孩子送到才藝班,如果以上三點都認真思考過了,而且也準備好了那就快樂去學習吧。

 

 

家長心中的期待與孩子熱衷的才藝會有優先順序?孩子想學的與家長期待學的不一樣要怎麼辦?洪福財老師建議父母要先觀察孩子的興趣,一旦孩子將學習興趣關閉,將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學習動機,學習失敗的早期經驗會影響晚期經驗,千萬不要讓小孩失去期待才藝的快樂。而某些才藝,家長可以慢慢為孩子醞釀,醞釀出動機後,孩子比較容易帶著高動機去參與。如果學的好是發展潛能,學不好是壓抑未來學習的動機,因此不要讓孩子的學習人生被安排。

而幼兒興趣學過一個換一個怎麼辦?洪福財老師說道,這也是一種生活教育,教育孩子要負責任。例如孩子在吃飯時,若是飯菜還沒吃完,則不能去玩遊戲,父母必須明確定出生活常規,教導孩子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而且要將這件事情如時完成,才能再做其他的事。將此套用在學習才藝上,例如學美術時突然沒有興趣,也要等課程告一段落,再來學習另一項課程。家長對學習的先後順序要有所堅持,這將會影響孩子的日後人生態度的養成,對老師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最後建議家長讓孩子學習才藝前,一定要與孩子說清楚課程的時間,督促孩子以負責任的態度去完成。孩子的興趣是前提,但興趣之下一定要有秩序來把關!

 

 

 

 

除了上述兩點,建議媽媽爸爸,觀察孩子有什麼樣的特質、專長或是不足的地方,例如有些孩子很粗心,父母要去思考是不是孩子專注力發生問題,若是氣質性的問題則要帶去接受治療(例如過動症)。像是孩子在家串珠珠沒有任何興趣,但是帶他到不同的地方串珠珠,他便專注在串珠珠上,就非氣質性的問題發生,可能是場地或是學習動機的問題,於是家長可以在假日帶著孩子去別的地方,誘發不同的練習機會!

洪福財老師認為有些才藝課不一定要委外,有些課程家長可以親自教導孩子,若是家長感到沒有任何方法,必須到外界尋求新的知識,才藝班是很重要的社會功能,可以補足我們的不足,但學習何種才藝則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重要的是父母與老師對孩子的觀察,對孩子潛能是否有所了解,或者認為孩子應該要有不同才藝課程的刺激,父母適度和老師聊聊孩子有沒有這樣的機會。比較困擾的是家長沒有參與到孩子的上課過程,只關心結果,建議家長陪伴孩子去接觸某些才藝課程,鼓勵家長利用假日可以去看看孩子的學習狀況,去更加認識孩子。

 

 

若孩子已在才藝課中學習,洪福財老師提醒家長不要只是將孩子送去教室然後再負責接回來,詢問孩子在課程中學到了什麼?做了些什麼?或是假日有些才藝班有親子互動的課程或工作坊。再者,透過才藝班中的家庭作業或是與老師聊聊,請才藝班的老師提供學習歷程檔案給家長瀏覽,所謂的家庭作業是家長協助孩子去完成,透過家庭作業的過程讓家長也有責任感,知道孩子學什麼,或與孩子一同去完成學習。

洪福財老師最後提醒家長要「認真」養孩子,認真陪著孩子去學任何的一件事,認真看孩子成長,認真看每一個孩子的步伐。請家長以孩子均衡發展的心態來看待,養孩子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你想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孩子的行為就會反映家長的期待喔。

 

 

 

 

洪福財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文章來源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70FD422B4CA8E203

嬰兒與母親雜誌:www.mabab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