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拿捏姑嫂妯娌關係

巧妙拿捏姑嫂妯娌關係

姻親關係中緊追婆媳問題之後,最微妙的就屬「姑嫂妯娌」關係了。姑嫂妯娌同樣身為家中第二代,地位看似平行,互動卻大有學問。你有難纏的大姑、小姑,很愛比較的妯娌嗎?該如何跟她們保持良好關係?

姻親問題,是多數「妻子」無法避免的。一般人認為,妻子應該負責照顧家人情緒及維繫家族社交。好像丈夫將自己家人用個漂亮的大絲帶包裝起來,轉送給太太當做結婚禮物。突然間,要買什麼禮物給家人、要做什麼菜、要跟他們聊什麼、不能聊什麼、多久打一通電話,統統變成妻子的工作,大家都覺得她有責任來「張羅」一切。

 

 家族治療師貝蒂.卡特在《婚姻萬歲》一書中貼切描述女性與姻親特別的關係,她指出,家庭中最常出問題的關係幾乎都牽涉到女性,如婆媳、姑嫂、繼母等,婚姻治療裡對姻親的抱怨更是不絕於耳:他們的侵入、冷漠、價值觀、生活型態和政治理念,引發許多衝突。

「自己人」是相處關鍵

 

 專門研究華人家庭關係的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利翠珊指出,婚姻造成了家庭系統的改變,打亂了很多原來的關係,「姑嫂妯娌間彼此期待太多,有沒有把你當成『自己人』是相處關鍵。一旦遇到問題,想要就事論事、不牽拖一堆人,很難。」在西方家庭,基本上姑嫂妯娌不是問題,但在台灣社會卻是問題所在。

 姑嫂妯娌間也存在一種競合關係。彼此可能為了家庭擁有的資源而「競爭」,如長輩對孫子女的照顧、金錢給予與情感緊密度,日常家務和照顧長輩的工作也很難做到人人公平;但彼此也可能為某些共同目標而結盟。本土心理學家楊國樞曾說過,中國人一旦把對方拉入自己的圈子,會明顯表現出袒護自己人的心態,對自己人不但可以通融、講人情,也可能互盡責任、義務而不祈求回報,甚至遇事會全力保護。夫妻某一方若與姑嫂妯娌關係緊張,形成心結,對婚姻與家庭關係影響非同小可。

 

松德診所諮商心理師、知名作家林萃芬回憶她弟弟結婚那天,新娘入房時,大家要求她這個姑姑「趕快躲起來」。她才意會到,原來我們的文化,基本就設定姑姑會欺負弟媳,姑嫂是彼此對立的。「而妯娌同樣都是家庭的新成員,她們的關係經常是兄弟關係的延伸,天之驕子老么的太太會跟著得寵,苦幹實幹責任一肩挑的大哥,太太是滿肚子怒氣,」林萃芬說。

 在姑嫂妯娌彼此都害怕被欺負的前提下,產生許多經典的個性類別與句型:

 一、急切本位主義型:難纏大姑面對新嫁娘,天天叨唸「你怎麼不趕快融入我們家?」家裡的兄嫂對新來的弟妹,處處擺出「我先來、聽我的」的學姊姿態。

 二、雞婆碎唸型:未出嫁的小姑熱心過頭,抱持「你家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是為你好」的心態,夫妻或教養問題都要摻一腳發表意見;從不做家事的兄嫂不時提點弟妹,「應該幫媽媽多分憂解勞啊」。

 三、強勢指揮型:若不一開始下點馬威,建立規矩,如何在家裡站穩腳步?出嫁的大姑每天帶調皮的小孩回家亂,卻只會教訓別人的孩子。其實她想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並告誡弟媳「我家的飯碗可不好捧!」

 四、看不下去型:婆媳溝通有問題,姑姑不調停還加油添醋,「她怎麼可以這麼超過!」

 五、空氣型:完全無視於別人的存在,不打招呼也不回話,無禮到極點。

 

了解彼此差異,才能促進理解

 姑嫂妯娌關係緊張,最關鍵者是居中的先生,但先生往往最不可靠。林萃芬發現,妯娌不合常引爆婚姻問題。例如苦幹實幹型的大哥默默幫愛闖禍的小弟承擔一切,幾乎到了把家當賠盡也在所不惜的地步,大嫂稍有抱怨,大哥丟一句「你幹嘛計較這麼多」,就足以讓太太崩潰。在《自由時報》擔任超過二十年「家庭診療室」專欄作家的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說,讀者常來信抱怨,姑姑跟婆婆、哥哥說大嫂的不是,婆婆對兒子抱怨,「連你妹也這樣講」。聽了雙重抱怨的先生不耐煩跟太太說:「媽怎麼說,你就照做,別囉唆。」或要求太太單方諒解,「家裡就這麼一個小妹,你就讓著她一點。」

當傳聲筒、迴避問題、否定太太情緒、要求單向諒解、把願望簡化成命令句,是先生最不應該做的五件事。林蕙瑛認為,先生不應讓太太獨自一人面對家族關係。因為姑嫂妯娌問題有一大部分是從原生家庭延續出來,媽媽不滿兒子某一點,可能表現在挑剔媳婦下班不幫忙準備晚餐上頭。林蕙瑛建議,此時先生應先跟媽媽打圓場,解釋太太下班有點累,但她願意幫忙收拾洗碗(即使太太沒說要收拾,先生也得這麼說),然後想辦法說動太太一起收拾,用智慧化解衝突。

 姑嫂妯娌關係說穿了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相處自有些萬古不變的準則。林蕙瑛舉例,非黑即白的二元法很容易引起衝突,遇到問題當做是腦力激盪,應努力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讓關係走入死胡同。溝通時,不管對象是誰,記得把「體諒」放在最前面,用「徵詢」的態度說話,給提醒而非命令與指責。儘管再怎麼不喜歡對方,也不能全盤抹煞對方的優點,要公正看到對方對家族與家庭的付出。想法偶爾打結時,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到她的處境,或許事情沒那麼嚴重。

 

林蕙瑛還建議,姑嫂妯娌可以先做朋友,保留點距離的美感,但同時可以看見對方的優缺點,相處起來壓力小。因為沒參與對方的過去,就儘量和對方談當下的事件和感受,一起逛街、看電視,給予支持與回應,慢慢走進彼此的生活。

家庭是人性最佳的試煉場所,家人相處沒踩到地雷,不會知道差異,也無法促進彼此了解。利翠珊說,許多雙薪家庭的夫妻都倚賴家中的姑嫂妯娌幫忙照顧年幼的孩子,「多親職」(multi-parenting)的教養比例愈來愈高。就把之前的擦槍走火當做是不打不相識,把彼此關係打好,絕對是好處多多。

給兄嫂、弟媳與妯娌的建議

姑嫂妯娌來自不同家庭,相處當然需要磨合期。林萃芬建議,新成員最好抱著新奇與探險的心情:

1. 先察言觀色,看清楚家庭的結構、互動模式與習慣,再想想該把自己放在哪個位置。

2. 面對強勢型的親戚,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肯定她,「大姑,你真是太重要了,我們家要是沒有你,該怎麼辦!」她便不需再削弱敵人來肯定自己了。

3. 面對不適應的部分,告訴自己不是因為你才變成這樣,也犯不著拚命衝撞改革,看清楚哪些是可能改變的,也沒什麼是「非改不可」的。

4. 接受有人天生性格就比較冷漠疏離,不要一風吹草動就覺得「她是不是針對我?」

 

給大姑小姑的建議

1. 林萃芬成為大姑的那一天起,她最重要的工作是「拿捏界限」。對兄弟的小家庭不過分熱心,不介入家務,不進行調停,愈低調愈好。真的有話憋不住,也只跟自己家人(媽媽和兄弟)私下建議。

2. 相信每個人都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有耐心慢慢等待新成員一點一滴融入家庭。

3. 努力讓自己成為快樂的連結,林萃芬希望不管家裡的老中青哪一代,想到她這個姑姑都會想到快樂美好的回憶。

 

戰勝功課

 

引用: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340&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